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起居盐使 南宋 · 赵彦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七
绣衣直指,有严揽辔之行;
弩矢前驱,独后望尘之谒。
占皇华之下烛,偃风化以增勤。
恭惟某官天爵崇高,卿才伟秀。
据经论事,盖七相五公之传;
贯道立言,皆三代两汉之作。
自拔而连茹,爰盛饰以入朝。
直弦耻比于曲钩,方枘果乖于员凿。
三仕三已,非吾党之戚欣;
一死一生,与善人而进退。
逮群阴之殄弭,偕众正以来归。
岁寒灼见于后凋,尽日对扬于三接。
方欣贾谊道宣室之鬼神,岂意宗元尚书之笺奏。
叹虎豹憎人之遽,伟风雷孚号之新。
山甫将明,初未嫌于内外;
李悝之彊富,实有系于本根。
少慰江湖之心,遄膺廊庙之拜。
某陆沈末路,山仰大名
早愧巫医,未适师传之愿;
晚从章服,徒兴俗状之嗟。
维昔先君,获承汎爱。
抚岁年其既远,怅门户之寖衰。
东里方孤,正赖威严之霁;
山公犹在,不知意气之频。
首夏恢台,雄台清简。
愿后将于德履,用俯答于舆情。
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黄初三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豫州刺史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孔子立成未?
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
此祠之兴由桓帝
武皇帝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瞻视,而楼屋倾颓,倘能压人,故令修整。
昨过视之,殊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
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续高僧传》三十,僧勔《难道论》,又《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
田崇谦卢昭乂受六甲箓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伏以至化将行。元文肇著。
五千垂教。六甲开图。
首于虞舜之朝。传自姬周之代。
修于内则凝真反一。驾日月而蹑烟霄。
行于外则保国宁民。康品汇而丰万宇。
为法之本。历代所尊。
臣等获赖元符。况逢皇运。
真风广被。妙旨遐宣。
愿遂参修。永期遵守。
允当嘉节。虔露明诚。
伏惟元圣融慈。众真流鉴。
成其恳愿。降以威光。
使存注感通。功行圆就。
九元开度。积过蠲消。
福善攸臻。寿年增益。
济人佐国。宏道宣经。
永扬清静之风。克保希夷之道。
不任归命之至。谨词。
省判郎中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三、《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二
右。
某伏审光膺诏检,荣赞计庭,伏惟庆慰。
恭以某官学穷根本,识照几微,声华一时,风采群彦。
蚤更器使之重,密简上知之明。
道宣勤,赡兵储于不日;
中朝遴选,佐国用于复来。
岂唯积时竭虑,而致财赋之饶;
将见高翔阔步,而摅酝藉之广。
某尝叨奖遇,尤极颂瞻,怅职局之所縻,走门阑而莫及。
下情无任欣抃之至,谨具状起居陈贺
袁知县乔劄子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二七、《漫塘集》卷一○
王春谨始,景物维新,恭惟感雨露之濡,惊日月之速,攀号罔极,神道宣灵,孝履文福。
某不肖,虽不及登先阁学侍郎之门,然名玷荐士籍中,则为门下士久矣。
阁学侍郎之亡,梁坏山颓,海内沉痛,某粗有识,宁独不然?
既引领东望为当世恸,复重自悼于知音已矣,宇宙虽广,吾谁与归?
故恍惚废事,鸡絮之奠,既不能勉效古人,而赓《薤露》之章以相挽铎,亦坐不敏,其将何辞以自列于昆仲?
独有此心之死靡他,则先阁学在天之灵,必有以察之。
诲劄宠贻,且缄示慈湖先生所述铭文,伏读感涕,已而叹曰:先生之道,高矣美矣。
虽其亡也,有不亡者存,何戚焉?
友朋间传闻送终之制,与伯仲居丧之礼,内外两尽,足以不愧古人,高出一世,甚盛甚盛。
祥除非远,方将移孝为忠。
今事之是非,邦之安危,世之理乱,伏计昆仲间思之深、讲之熟矣。
饰空言而无救于实,立小异而终归于同,盖今世学士大夫之通患。
昆仲思教忠之训,推体国之诚,岂其出此。
然盛德难继,盛名难居,惟昆仲勉之。
某身居草野,疾在膏肓,继此无由复以姓名上彻。
拳拳爱助,惟昆仲念之。
大乘赋 北魏 · 李颙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大乘者,盖如来之道场也,故缘觉声闻,谓之小乘,言法驾之通驰,如舟车之致远也。
夫合抱兴于毫末,九层作于累土,从浅以高大,理妙在于不有,迩粗由乎不无。
举有以希无,则无无以畯易;
忘无以统有,则有有以通。
无无以畯易,则乘斯小矣;
有有以通,则乘斯大矣。
夫总福佑之会者,莫尚于法身;
宣一切之知者,莫贵乎如来。
故神禀灵照,以观三达之权;
思周深妙,以入四持之门。
知色之空,任而不败,起灭无崖,终始无际。
形寄于宇宙之中,而心包乎一象之外,目察于芥子之细,而识鉴乎须弥之大。
美哉渊乎!
其源固不量也。
嗟叹不足,遂作赋曰:
建大乘之灵驾兮,震法鼓之雷音。
除行盖之欲疑兮,餐微妙以悦心。
满觉意之如海兮,演般若之渊深。
平八道之坦荡兮,游总持之苑林。
定禅思于三昧兮,灭色想于五阴。
执抵罗之引弓兮,操如意之喻琴。
破众网之将裂兮,画贪垢而绝淫。
危泡沫之暂结兮,焉巧风之足钦。
或明行而善逝兮,积功勋以迄今。
收萨云之空义兮,运十万而魔擒。
开止观之光焰兮,消邪见之沈吟。
闭必固之垣墙兮,同影响之难寻(《广弘明集》二十九上。案:释道宣编此赋于魏高允鹿苑赋》之后,题为魏李颙。检《魏书》、《北史》,未见其人。东晋李颙字长林,有赋论诔等文八篇,在《全晋文》卷五十三,疑此赋亦晋李颙所作,今姑从《广弘明集》录于魏高允后。)
光宅寺金像诏(年月未详)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四
铜初不送,何缘乃尔,岂不以真相应感,独表神奇乎?
可镌著花趺,以为灵志(《释藏》兵口《释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
敕有司禁断搜捕(十二年)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四
近以仁实爱民,不责无识,所贵诚信,非尚血膋。
凡有水旱之患,使归咎在上,不同牲牢,止告知而已。
而万姓祈求,谄黩为事,山川小祗,难期正直,晴雨或乖,容市民怨,愚夫滞习,难用理移。
自今祈请报答,可如俗法所用,以身塞咎,事自依前(《广弘明集》二十六,唐释道宣叙梁武断杀绝宗牺牲事。)
御授平陈七策 南北朝末隋初 · 贺若弼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六
其一,请广陵顿兵一万,番代往来。
陈人初见设备,后以为常,及大兵南伐,不复疑也。
其二,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
及兵临江,陈人以为猎也。
其三,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于渎内。
陈人觇以为内国无船。
其四,积苇荻于扬子津,其高蔽舰。
及大兵将度,乃卒通渎于江。
其五,涂战船以黄,与枯荻同色,故陈人不预觉之。
其六,先取京口仓储,速据白土冈,置兵死地,故一战而克。
其七,臣奉敕,兵以义举。
及平京口,俘五千馀人,便悉给粮劳遣,付其敕书,命别道宣喻。
是以大兵度江,莫不草偃,十七日之间,南至林邑,东至沧海,西至象林,皆悉平定(《北史·贺若弼传》,平陈后六年,弼撰其画策上之,谓为《御授平陈七策》。上弗省,曰:「公欲发扬我名,我不求名,公宜自载家传。」)
述佛志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二
释氏非管窥所及,率尔妄言之。
又引《列御寇》书,述商太宰孔子圣人事,又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佛神游而已。
此之所言,仿佛于佛。
石、苻、姚世,经译遂广。
盖欲柔伏人心,故多寓言以方便。
不知是何神怪浩荡之甚乎?
其说人身心善恶,世事因绿,以慈悲喜舍,常乐我净。
书辩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觉孰能证之?
凡在黔首,莫不归命。
达人则慎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脱,究竟菩提。
及僻者为之,不能通理,徒务费竭财力,功利烦浊,犹六经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广弘明集》二引隋王劭《述佛志》,云出《齐书》。案:今所见萧子显《齐书》无此篇,《隋志》古史类有王劭《齐志》十卷,盖道宣所据也。)
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并序建隆四年七月 宋 · 刘从乂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金石萃编》卷一二三
详夫元气分形,寥廓俄成于幻境;
大明引曜,运行莫息于流光。
六根滋嗜欲之萌,□化窘荣枯之制,究成住坏空之理,得见闻知觉之心。
想乎百亿须弥,不出死生之□;
三千□土,未离烦恼之端。
则知实际常存,真空不坏。
一尘一劫,算寿量以宁穷;
非女非男,思了回之难解。
指无生示生之域,归无灭言灭之乡。
穷数知来,凤历不能考禅天之数;
运情□变,龙机不能测惠地之情。
于戏!
爱浪翻空,昏衢涨日。
无上觉皇之旨,设号能仁;
有缘群类之心,藏诸顿诣。
断回物起迁之见,恢化人不倦之慈。
决性海之本源,塞□山之支径。
广导四依之众,大开八正之门。
矧其灵迹相追,法轮不退。
月氏使者,初传石室之经;
疏勒国,远奉金襕之贡。
发挥圣道,遂质疑心。
睹佛日之载隆,扇玄风而益远。
昔唐之季也,四维幅裂,九鼎毛轻,长庚袭月以腾芒,大盗寻戈而移国。
帝车薄狩,夜逐流萤;
民屋俱焚,林巢归燕。
银阙绮都之壮丽,坐变丘墟;
螺宫雁塔之精严,仅馀煨烬。
天祐甲子岁华州连帅许国韩公建,迁为居守,重务域民,既香刹之新崇,列宝坊之旧号。
阅今存之院额,皆昔废之寺名。
当其制度权舆,经营草创,时移事改,鸟雀喧于坏檐;
风去雨还,旅于荒砌。
今皇帝开阶立极,御辩登皇,握上帝之灵符,眷先王之宝命。
绿绨白检,出荐荣河
紫盖黄旗,郁为嘉气。
五方述职,八表同文。
百神趋驾象之尘,四塞守输龙之约。
冰天月竁,咸辇赆以来庭;
衢室总街,每翘旌而举善。
庶人不议,多士以宁。
禹会涂山,思朝万国;
汤兴景亳,将显七名。
明年太师、中书令琅琊王公,言自歧阳,入趋魏阙,欲量能而处位,先议赏以畴庸。
茜旆守方,俾镇咸秦之地;
丹书著誓,永传带砺之勋。
幢节再临,室家相庆。
我公玉麟荐瑞,金虎储精。
壮气雄风,早负人中之勇;
高牙畅毂,屡扬阃外之权。
纵横而识洞机先,薰灼而名居实下。
忠规孝道,独映缇缃;
伟度冲襟,旁吞江汉
暨抳车致化,□刃皆虚。
导民而引义正身,询事而推恩广下。
去蝎政蠹民之弊,喧昔襦今裤之谣。
里巷相欢,奸豪屏迹,杜骄期于过侈,防巧诋于深文。
接畛连畴,污莱尽辟;
充衢塞隧,货贾咸臻。
昔者献月捷以告功,翼天飞而佐命。
徐城既陷,汉节遄加。
言念平阳,实邻并土,边鄙有荡摇之惧,疆埸疲侵轶之劳。
仰奉帝俞,遂膺朝选。
属云中塞候,罢警高烽;
河内咽喉,方求□将。
拔横槊据桥之勇,授拥旄仗钺之恩。
蒲坂之山河,移璧田之屏翰。
察俗于剪鹑之野,颁条于鸣凤之郊。
入境咸苏,从风率化。
而又荐临旧治,益焕殊恩。
辉焯数朝,便蕃八镇。
养堂侍膳,独耀班衣;
台衮鸣环,首亲文陛。
所居即化,所去见思。
晏子之一心,修净名之十行。
立勋劳于讨伐,屡积恩封;
享富贵于崇高,潜明福报。
居常则怡情法乐,扣寂禅抠。
再临北斗之城,每结东林之社。
政成事简,潜会冥符。
越有文慧大师、赐紫嗣麟,净行出尘,□名跨世。
念灭而心随境灭,圆通而眼入大通
夙明三报之冥缘,共让十方之达识。
登峰造极,仰之弥高;
振壑澄澜,挹之无际。
洁操而金潭映月,孤贞而玉笥当秋。
西竺之七贤,才堪把袂;
北山之二圣,聊可差肩。
回薰修渐信之疑,调𢤱悷难驯之性。
大师赤县神州之故地,黄图帝里之旧都,每愿耸激道心,阐扬法教。
靖嵩之游京口,士庶远迎;
支遁之入吴兴,高低延接。
主事等虔伸膜拜,勤请住持,许奉兴修,力行讲化。
升蜂台而演秘,挥象扇以谈经。
施财则雾集行檀,驰辩则雷惊蛰户。
一音斯畅,千里不违。
其有樊郑豪华、金张意气,皆愿焚身作供,刺血洒尘。
罢绮榭之坏材,咸充法宇;
辍琼厨之丰膳,并作斋羞。
于是慕匠庀徒,计功蒇事。
采丹梁于崿谷,砻碧础于昆陵
不周岁而倏若化成,不劳人而尽惊神速。
长廊回合,峻宇峥嵘。
飞甍抗翼以排虚,镂楶含葩而布藻。
增华崇丽,散彩交辉。
炜炜煌煌,望之则形离而势合;
燐燐乱乱,察之则魂惊而魄褫。
遂于四廊及讲堂诸壁,画高僧计四百五十尊。
然后访彩笔于菰城,饰彫墙于奈苑,得长康之妙手,迈袁茜之奇工。
会稽徒尚于沈标庐岳顿轻于宗炳
遂按宝唱《僧录》,道宣《僧传》。
武昌石碌,不自他求;
蜀郡铅华,咸能自致。
含毫酌妙,浣肠涂掌之流;
赋彩传神,白足青眸之士。
殊姿异相,如归七叶之岩;
宝饰珍装,竞列千花之帐。
已而悉知悉见,若天若人。
袨服靓妆,继日而掎裳连袂;
鲜车怒马,凌晨而结辙齐驱。
上士不能勤行,非贤侯不能谛信。
恢张溢美,仰助雍熙。
终夜有声,似听鱼山之梵;
繁云上覆,远闻龙界之香。
观之者辐凑千祥,礼之者冰销万咎。
慈心所化,尽归不二之门;
愿力所持,可举大千之界。
邑人等以我公推诚布,服义酬恩,留邵伯之棠者不足称多,立栾公之社者未为尽善。
愿于梵刹,乞写真容。
汉阁议功,已画耿弇之像;
□州好德,争图陈寔之仪。
尽四体之妍媸,加三毛于俊识。
兼于邪廊诸壁画邑人,别树丰碑,纪其名氏。
僧正崇法大师、赐紫宗著,围陀聚学,震旦驰名。
六入既除,万缘俱寂。
髻珠心印,密奉严持;
犀枕貂裘,不违檀施。
僧判显教大师赐紫希广,多闻增智,屡照无疲。
执惠剑以降魔,触虚舟而不怒。
筹盈室内,已成过去之因;
落针头,更待未来之果。
邑人等或贤侯幕府,珠綦玳席之宾;
上将爪牙,楚锷燕弧之士。
或七贵伐冰之胄,或五陵藏镪之家,或柞塞戍边,或蒲圭宰邑,并皆聿成胜事,共缔良因。
从乂也学谢该通,才非浚发。
中军之小品,莫剖精微;
上相之初筵,虚尘厚遇。
误承见托,勉述斯文。
赞弥勒之真容,合归傅亮
释迦之画像,远愧隐侯
永贲□林,用刊翠琰,乃为铭曰:
大雄示现,故号能仁
三祗鍊行,百福严身。
位登正觉,劫算微尘。
难穷寿量,迥拔沉沦(其一)
具四摄心,运六通力。
迦维妙典,娑婆灵迹。
辟解脱门,凿慈悲室。
道济群生,化周含识(其二)
昭宗之季,大盗挻灾。
鹑郊聚𢸨,凤阙飞灰。
都城谷变,幕府洞开。
招提乍建,法侣方来(其三)
年祀既深,栋梁摧朽。
越有高德,善行慈诱。
骇聋俗耳,作师子吼。
来集万善,去离三垢(其四)
戒珠含月,智刃飞霜。
其功不伐,其道弥光。
广化檀施,修崇宝坊。
画徵顾凯,材搜豫章(其五)
玳瑁□排,鸳鸯瓦密。
刻桷高□,飞檐矫翼。
布藻垂文,增华崇饰。
翠屋凝烟,丹楹赫日(其六)
众香为地,诸宝成宫。
觉身常乐,真相自空。
菡萏出泥,旃檀逆风。
法王无碍,神化难穷(其七)
僧写五天,廊成千步。
棹举迷津,披觉路。
白黑千众,人天八部。
远近归依,高低仰慕(其八)
象王献果,龙女持花。
声传赡部,教类耆阇。
连开定水,谷变燋牙。
功随愿力,福等河沙(其九)
于铄贤侯,荐承圣寄。
不忘付嘱,共成胜利。
贞石是刊,芳猷不坠。
再动毗岚,长存此地(其十)
建隆四年七月十七日建立。
推诚奉义戴功臣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京兆尹上柱国琅琊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王彦超
都料安宏。
侄仁祚刻字。
上荥国夫人杨氏论拜亲无益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僧道宣等启。窃闻绍隆法任。
必归明哲。崇护真诠。
良资宠望。伏惟夫人夙著薰修。
启无疆之福。早标信慧。
建不朽之因。至于佛教威仪。
法门轨式。实望特垂恩庇。
不使陵夷。自敕被僧徒
许隔朝拜。诚当付嘱之意。
实深荷戴之情。然于父母。
犹令跪拜。私怀徒惬。
佛教甚违。若不早有申闻。
恐遂同于俗。僧等翘注。
莫敢披陈。情用回惶。
辄此投诉。伏乞慈覆。
特为上闻。倘遂恩光。
弥深福庆。不胜恳切之至。
谨奉启以闻。尘扰之深。
惟知悚息。谨启。
开坏创筑戒场坛文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一
维唐乾封二年仲春八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
乃与宇内岳渎诸州沙门。商较律议。
讨击机务。敢于京南远郊。
沣福二水之阴。乡曰清官。
里称遵善。持律众所。
建立戒坛。原夫戒定慧法。
众圣之良筌。摄律善生。
三佛之津导。是知戒为入圣之本。
为出俗之基。皇觉寄此而开权。
正法由之而久住。所以四依御宇。
必祖戒而启蒙泉。五乘方驾。
亦因戒而张化首。自法流东渐。
居七百年。戒场之坛。
名实所爽。律论所显。
场坛两驰。各备机缘。
随事便举。有晋阳辇南林戒坛
德铠圣士。厥初基搆中原。
正伪蔑尔无闻。有以大界为戒场。
有以平场为坛上。斯由法被三废。
后兴在于羁縻。或由师心独断。
讨论绝于经教。若夫创置戒坛
专宏戒本。良由律仪所摄。
用统有空。约情充牣于大千。
论法合通于六位。阴入界处。
莫非戒缘。上圣下凡。
咸资戒护。遂使小戒大戒。
开行业之始终。有愿无愿。
显因心之渐顿。经叙菩萨。
戒聚非白四而不生。律明声闻。
正禁因千僧而克果。若欲行斯羯磨。
要假坛场。故以戒法为名。
全是净行之本。大界初兴。
僧法两设。至论作业。
戒坛则多。此则僧住法住。
各有其致。今立戒坛之场。
备依教旨。竖三标而分两界。
围空地而绝错疑。先结小界。
为场坛之本。依自然而集僧。
晓同别之殊致。三述戒场之外相。
白二约而结之。故使三阶肃而峙列。
委登降之接足。四维晏而在隅。
识辰晷之斜正。后结大界。
僧出戒场。随相各集。
别唱别结。因使四处僧事。
无乖别之踪。六和显德。
有乘权之务。作业成遂。
七万之岁不亡。德僧自在。
三灾之变无没。由斯以言。
戒场之举。不徒设也。
成则佛法常住。坏则正教沦亡。
此言匪妄。又弥慎也。
是知受随二戒。寄斯地而克隆。
持犯两仪。亦因兹而还净。
故经云。若无此戒。
诸善不生。谅是定慧之本基。
诚即业惑之良药也。比人行事。
轻斯者多。不筑坛基。
随宜授受。或妄结小界。
曾非难缘。或辄居佛殿。
僧皆背像。或在空迥。
或在村坊。迷昏别众。
诵文徒结。斯涂纷糅。
无足叙之。故僧传云。
中国僧来。欲受戒者。
扬都行事。并在江舟。
别结而受。有问其故。
答曰。结界法本。
同别难知。故于舟中。
相绝非难。说戒等法。
不成乍可。夫欲住持正法。
宏护圣仪。断绝烦恼。
非戒不得。脱非界地。
戒业无依。虚承剃染。
心无圣法。徒丧一生。
终沦万劫。岂不累于自他。
虚为释尊之种也。故彼梵僧。
勤勤若此。此生死人。
平平若此。弥天所诫。
可不思哉。有人闻结。
惊而私诮。余告之曰。
非敢立异。斯乃一同。
经教具周。人不行尔。
窃以净教所诠。依法为本。
文明四说之印。遗诰三藏之功。
顺则扬三宝之初秋。违则灭四僧之后辙。
文云。戒场极小。
容二十一人。明坛上之广量也。
应至舒手及处。明坛非覆障之内也。
应留中间。明二界非相接也。
先结场已。天界绕之。
明初后之轨仪也。但置佛殿。
明僧宝之所依也。若有僧住。
有惭剔除。明有善僧宏崇戒护。
易成就也。文有临坛师坛上僧。
则非场地之恒度也。此坛惟存戒住。
今则多有僧住。固可详诸。
诚教若斯。义难隐忍。
所以状白叙构。业业兢兢。
晨夕雠校。仰遵遗寄。
辄备通引。永垂无昧云尔。
终南山北沣福之阴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佛舍利铭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一
大唐乾封二年岁在丁卯孟夏朔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
与诸岳渎沙门。会于前乡之道场。
平章法律。仰惟三圣垂教。
以戒为先。四生归德
遵涂莫绝。遂使住法六万之寿。
作化在于律仪。时经三变之
启务资于定慧。所以敢承馀烈。
克构场坛。陈瘗灵躯。
镇兹福地。冀愿皇觉慈照。
景业统宇宙而无疆。垂裕含光。
神功谅戡济而逾远。序之不足。
略为短铭。其辞曰。
皇矣正觉。作化在三。
戒为良导。万善攸谈。
冰凉于水。青更逾蓝。
非斯组织。馀则谁甘。
岳渎法俦。乘时蔚峙。
板筑福坛。犹登岵屺。
戒护是升。幽明咸履。
悠哉后人。则为高轨。
敢述时缘。遍流芳纪。
宋高僧传序端拱元年十月七日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宋高僧传》卷首
臣闻贤劫绵长,世间宏廓。
天与时而不尽,地受富以无疆。
最灵之气牣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
伟哉!
释迦方隐,弥勒未来,其间出命世之人,此际多分身之圣。
肆为僧相,喜示沙门
言与行而可观,椠兼觚而争录。
是以王屮《僧史》,孙绰《道贤》,摹列传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
盖欲希颜之者,慕蔺之俦,成飞锡之应真,作曳山之上士
时则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释宝唱立《名僧传》,斯皆《河图》作《洪范》之椎轮,土鼓为咸池之坏器。
焉知来者,靡旷其人。
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
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
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
爰自贞观命章之后,西明绝笔已还,此作蔑闻,斯文将缺。
时有再至,肃杀过而繁华来;
世无久虚,地天泰而圣明出。
我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阳龙挺德,斗电均威。
践大道也,牺黄输执御之劳;
多天才也,周孔行弟子之职。
讲信修睦,崇德报功。
一统无遗,百王有愧。
四海若窥于掌内,万机皆发于宸衷。
然而玄牝留神,释天淡虑。
长生授术,时开太一之坛;
续法延期,僧度倍千之戒。
浮图揭汉,梵夹翻华。
将佛国之同风,与玉京而合制。
慨兹释侣,代有其人。
思景行之莫闻,实纪录之弥旷。
臣等谬膺良选,俱乏史才。
空门不出于董狐,弱手难探于禹穴
而乃循十科之旧例,辑万行之新名。
或案诔铭,或徵志记,或问輶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
研磨将经论略同,雠校与史书悬合。
勒成三帙,上副九重。
列僧宝之瑰奇,知佛家之富贵。
昔者,嘉祥笔削,尽美善于东南;
澄照纂修,足英髦于关辅
盖是拘于墟也,传不习乎!
岂若皇朝也,八极张罗,举之则无物不至;
四夷弭伏,求之则何事不供?
臣等分面徵搜,各涂构集。
如见一家之好,且无诸国之殊。
所以成十科者,易同拾取。
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
矧复逐科尽处,象史论以摅辞;
因事言时,为传家之系断。
厥号《有宋高僧传》焉。
庶几乎铜马为式,选千里之骏驹;
竹编见书,实六和之年表。
观之者务进,悟之者思齐
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萨云之海。
永资圣历,俱助皇明,齐爱日之炳光,应嵩山之呼寿云尔。
时端拱元年乾明节,臣僧赞宁等谨上。
护塔灵鳗菩萨传开宝五年十一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阿育王山志》卷五、《阿育王山志略》卷上
灵鳗者,不测之神物也。
按《感通传》,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陆元畅曰:「四明圣井,灵鳗应现,如何」?
答曰:「护塔菩萨也。
宝塔东来,相随而至」。
沿古抵今,四方道俗以名香异花引而观之,咸见游泳于澄泉之内。
井在阿育王寺东可一里馀,两山夹路,下可百步,阴沉可畏。
故无旱暵阴霪,常湛湛然。
中引脉而出,泠然涌溢。
鳗也欲出,则有二红蟹先行,若前驱耳。
身长一尺五寸,其馀大小应量,不可测也。
首鼻如鼋龟,耸双耳,脑有金星,或现银星。
其尾如鳢,其色黄黑,其鬐长锐。
潜泳水中,有慢慠之趣,盘旋梵下,有恭逊之形,夭娇焉,蜿蜒焉。
掬而嗅,无鱼鳖之腥,投而沉,无网钓之惧,实谓龙类不藏者也。
泉有饮者,差疾灭罪,相传谓之「圣井」,鱼谓「鳗菩萨」也。
僧宗亮诗云:「散尽残云碧甃开,灵鱼石缝露星腮。
寒生镜底长清浅,泉脉流从印土来」。
咸通十年刺史柳韬判官苏乘,各领家属游寺,遍观灵迹,不信鳗鱼,捕入桶中,封归州宅,约三日无兆,即烹之。
至期开烹,殊无所睹。
差人至井,见游泳跳跃。
其年,有僧到寺礼塔,三年为誓,有了角儿为之供侍,不须工价。
期满礼毕,酬直不受,乃告曰:「吾是井鳗,助师礼塔耳」。
一僧到寺,相貌奇异。
至井见鳗,掬之归院。
烹之既久,唯留涎沫。
往井看验,巡甃而行。
贞明二年钱武肃王迎舍利宝塔钱塘,造九层浮图,由是灵鳗不见。
寺僧频赍名花诱之,无踪,咸谓往卫宝塔耳。
同光丁亥岁十一月武肃王梦一菩萨,首戴结鳗花冠,两掖挟蟹。
因问大师法崇,其故何祥。
答曰:「是阿育王寺圣井灵鳗来护塔耳」。
乃命近都戴诠往井视之,止见一鳗。
即遣近侍吴顼、五都将何新同僧清福、宗备香花往迎银星小鳗。
时冰雪正严,而吸花宛转。
遂于塔西就山根凿三井安之。
凡遇佛生日,道俗咸集,必赍花至井诱之,则跃而出,见者莫不倾心也。
癸巳年,重修阿育王寺,见在圣井游泳,方知灵鳗护塔,来去无常,不可思议哉!
丁酉岁大师因胜充寺纲纪,限满交付,下次见鳗为證。
同守碧甃,经月无踪。
上山伺之,见在路侧,仰腹青膀,蝇蚁交唼。
同见僧云相谓曰:「此是灵物,不可谓殒」。
以木盛之,埋于石畔。
俄尔,见在井中腾跃,遂闻于文穆王,降香敬之。
辛丑岁明州境上阿育王寺界多风淫雨,乡老皆言灵鳗归井,频有见者。
寺僧惠与道侣数人至井,见游跳如昔。
戊午岁钱塘井亭煨烬,井泉亦竭。
王命再造,起砖井,寻阴窦,杳无遗踪。
咸谓灵鳗已先归四明圣井。
僧皓卿上状言:「王若建九层浮图,灵鳗自可迎归」。
癸亥十月,王遣钱仁晃、褚延昌押花舫、设佛像,选高德僧昱从、守贤、子蟾,赞宁预马,远诣鄮山阿育王寺井所,开建道场,即日便得灵鳗。
子蟾又于露井得小鳗,同罂盛归。
明日,威仪将发,天飞细雪,皆言天花矣。
夜泊州西,即失小鳗,众皆惊异。
平旦,舟发西渡,申刻已到馀姚,其神速又如此。
既达江岸,文穆王躬扶罂入,广兴佛事。
戊辰八月中,鳗见外井。
烛照中井,别见三五鳗交横跳泳。
时众或见满井,皆不可定也。
明州太守迎归本厅,作法会祈祷,忽见青烟而殒。
太守秘之,送还圣井,启罂投之,则举跳入穴矣。
尝试论之曰:南方泽国,炎土山墟,或习坎之间,或麓陉之穴,在隰涧者谓之「溪鳗」,处井窟者谓之「土蛲」。
会稽应天者谓之「螭蜃」,则大禹帝锁之;
南康江浒者谓之「小龙」,则许真君禁之。
昔有不信者,或烹之化沫,或食毒害人。
彼不附浮图,不护圣迹,犹或变化难测,况此菩萨之应现耶?
或问曰:「既为菩萨,水族何胜此嘉称」?
答曰:「华严会中,微尘众类,皆受佛子之称。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众生与佛心更无差别相,所称何怪哉」?
曰:「菩萨纪质分形,故无定约,何谓鳗类」?
答曰:「且龙之变化也,或鳢或螺,为校为鲤,岂定形耶?
又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今观灵鳗也,护宝塔,利群生,若兜率蜂王,警诸天而谈跋致;
灵山龙女,破五障而趣菩提。
交光于星宿海中,牙映于帝网珠内。
是知菩萨不必手擎如意,身挂花鬘,然后始谓之,但随所应现护宝塔耳」。
赞宁辄搜既往,显神化之无方;
安识将来,在圣朝之独久。
后之徵验,引而伸之。
宋开宝五年,岁在实沉周朔旦,左街僧统赞宁述。
道士李荣(题拟) 唐初 · 静泰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李荣乌黮,何异蛣蜣。
先师米贼,汝亦不良(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释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太子少傅苏瑰神道碑 初唐 · 卢藏用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
维唐景云元年岁在庚戌十一月己巳太子少傅许国苏公薨于崇仁里之私第。
春秋七十有二。呜呼哀哉。
明年三月己酉。制葬我公于武功之先茔。
礼也。公讳
字昌容京兆武功人
其先出自帝高阳。袭允曰黎。
实勤火正。逮昆吾之子。
始封于苏。以国受氏。
公其后也。暨汉平陵侯子建
侍中嘉。魏侍中则。
尚书遁。即联华国图。
代载明德。公高祖周度支尚书邳国公讳绰
立言成务。垂于后昆。
公曾祖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邳国公讳威。嘉谟成绩。
懿于当代。大父尚书职方郎鸿胪卿讳夔
理综偫品。识覃众妙。
烈考秘书丞池台二州刺史岐州刺史讳亶。游艺聚学。
素风不陨。公系上圣之遐绪。
钟盛德之泉茂。资元和以体仁。
清明以成美。初孩而孤。
绛郡夫人之慈训。幼而岐嶷。
聪敏冠常。始读山栖志。
一览便诵。及长。
博纬经史。尤善属词。
年十八。进士高第
宁州参军。转恒州司法
绛郡夫人忧。自中山涉褰。
跣从至京兆。哭不绝声。
性以礼全。形以哀瘠。
左庶子张大安以孝悌上闻。服阕。
拜恭陵丞。转相府录事参军
上改封豫。官亦随府。
上即帝位。拜朝散大夫尚书水部员外郎
未几。兼侍御史淮南廉按。
俄拜夏官员外兼官尹丞。历水部祠部郎中判司礼事
以亲联出为朗州刺史。转歙州刺史并州武兴检校冀州刺史
累迁汾鼎同汴扬陜。以累最入为尚书右丞
银青光禄大夫。迁尚书左丞户部尚书
又拜侍中师留守。兼理冤滞。
车驾还京。持节河北按抚。
金紫光禄大夫。转吏部尚书东都留守
寻复还守本职。廷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许国公监修国史
今上践阼。拜尚书左仆射
屡抗词乞骸。优荅不许。
太子少傅。公有子七人。
长子颋。字廷硕
给事中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太常少卿。尝掌纶诰。
与公联侍紫墀。接机黄阁
前后之拜。近古未有。
公体道贞固。立心直。
多识前言。遍详旧事。
自周隋损益。家牒可纪。
公则绍之。罔不毕综。
故闺门之内。孝悌成则。
朋友之閒。忠信克举。
其在参佐也。婉娈柔嘉。
丑夷不争。其事藩邸也。
从容讽议。宾寮是仰。
四为郎。而弥纶之功布于省閤。
九为牧。而循良之绩著于州郡。
周旋二辖。焞耀文昌。
回翔两宫。耀铄岩庙。
版图国之信。而五教在宽。
冢宰人之纪。而九流式叙。
右端揆。尽吁谟之略。
西掖闱。备忠谠之美。
德愈盛而心益下。位弥大而行益恭。
用能高而不危。长守富贵。
考父三命。谦光数朝。
平仲一心。中孚累圣。
非至德淑慎。畴至此哉。
夫其仁恕笃密。清廉惠。
躬俭约以自持。蹈名教以检物。
禄以周急。不积于家。
财以睦亲。必均于众。
故义广而私谒之途阻。名扬而兼济之道宣
叔敖之贤。国侨之懿也。
几深通志。精晤默识。
文以蹠实。靡绚其华。
学以辨微。固信于已。
故始终机揆。举无遗策。
斯又子房之知。孔明之能也。
造膝沃心。务存匡救。
引过称善。不近于名。
故声闻于天而口无择。绩宣于外而事罔专。
叔子之仁。孔光之慎也。
兼斯众善。以答明德。
方将三阶载理。前宫更曜。
天命不祐。闇忽迁殂。
朝丧其桢。人殒所戴。
天子悼焉。遣大府卿李从远册书吊祭。
辍朝三日。有司备礼发哀。
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赙绢布八百段。
粟米八百石。凶事葬事并官给。
赐东园秘器。大鸿胪监护。
将作立碑。太常考行。
谥曰文贞。礼也。
皇太子别次发哀。遣洗马吊祭。
赙物二百段。祖载之日。
□□□官□□于开远门外。别遣左常侍徐□宣旨送于郊□令遣洗马如初礼。
宫臣已下毕赴。朱旂载路。
班剑启行。哀荣之礼备矣。
诸侯之孝终矣。公家代尚俭。
载在缣。其生也。
堂无宴客。门无主宾。
其终也。茔无封树。
隧无碑表。大渐之始。
遗令遵行。公卿暨亲戚赗襚吊祭。
一无所受。周身之外。
唯□车一乘。颋等泣血受命。
罔有踰越。虽迫旨朝不旌坟圹。
建碑于茔北一十五里。故临大节而不夺。
见大义而能勇。经纬之迹。
文艺之行。备于国章。
布在人口。惧违先训。
皆略而不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学士修国史皇太子侍读范阳张说
雅俗之镇。具瞻令德。
文章之雄。谈者为楷。
伟公道德之首。徽猷可行。
刊石纪颂。词如清风。
李邦直舍人 北宋 · 李昭玘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乐静集》卷一六
宠膺帝制,光赞纶言,润色圣人之辞,道宣王者之志。
此多士文章之选,为一时儒学之荣。
才之所难,得者盖寡。
翕闻嘉命,欢动众心。
某官思识靖深,器能超拔,文足以经天而纬地,道足以致君而泽民。
望高华岳之五千,气吞云梦之八九。
朅从魏国,来对汉庭,咳谈坐斥于渊、云,器业远跻于晁、董。
飞名京邑,窃卑稷下之游;
洒笔中堂,共骇洛阳之少。
言不激于高讦,理独尽于忠嘉。
深简上心,首登清选。
峥嵘金马之誉,咫尺玉堂之游。
暂领宪于东州,复怀铅于左史
重资才藻,兼代训辞,人争叹于涌泉,吏每虞于脱腕。
两汉之制,虽尚睹于遗风;
三代之文,可复还于今日。
即闻大拜,行奋远图。
某夙荷眷存,久稽参侍,下情无任倾依之至。
冉耕伯牛鲁人赠郓侯今进封东平公赞大中祥符二年五月 北宋 · 王钦若
四言诗 押先韵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山左金石志》卷一五、《阙里志》卷一七、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道光《滕县志》卷七、《曹南文献录》卷七四
圣门达者,德行为先。
洙泗来学,颜闵差肩。
天封展礼,公衮褒贤。
生则命寡,没则道宣